被中国“捶打”4年后,印度终于撑不住了,放弃对抗做出3点保证
被中国“捶打”4年后,印度终于撑不住了,主动给边境对峙按下了“暂停键”。要知道,边境问题几乎让两国的关系走到了冰点,那如今为何印度会“性情大变”呢?1、 解开心结:从对峙到和解日前,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的官方宣布,双方都从2020年的紧张对峙状态中撤出,并做出3点保证,承诺不互相攻击、不互相宣战,承诺不允许己方的领土、港口、领空用来进行攻击或敌对行动,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也许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。2020年,印度和中国在边境问题上进入了一场闹腾不断的对峙。印度前后叫停了许多中国投资项目,并且停止了一些双边合作机制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印贸易关系却奇迹般地继续发展。据数据统计,自2020年以来,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额竟然增涨了56%,而这也把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推到了850亿美元的高位,这无疑为现任印度总理莫迪的政府敲响了警钟。数据显示,尽管印度一直想摆脱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,但现实却狠狠打脸:印度厂商不得不从中国采购零部件,因为本土产业链实在太过单薄。即便是在美日韩企业纷纷涌入印度建厂的情况下,这些外企也得把中国看作供应链的核心一环。2、从“不结盟”到“多线外交”印度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“不结盟”政策,这使它在冷战期间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,能够灵活地游走于大国之间。然而,随着中印边境冲突的加剧,印度也逐渐向“四国集团”靠拢,这无疑限制了它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可能性。与此同时,印度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上遭到了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的孤立,这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尴尬境地。在这种情况下,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,更是为了找到一条能在世界各大势力中周旋的路子。对于莫迪政府来说,结束与中国的对峙有着十分务实的考量。以“务实”两个字概括,就是印度同意结束对峙的原因。高额的贸易逆差和对中国商品的依赖,就像两座大山压在印度经济的胸口,让好不容易吸引来的外资制造业项目面临随时停转的风险。此外,印度市场虽然吸引了不少外企,但凭借国内薄弱的制造业基础和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,要想真正成为新的“世界工厂”,道阻且长。没有与中国的良好合作关系,印度要走的可是条艰难险阻的荆棘路。3、新秩序或将到来?尽管终结了边境危机,印度和中国间的未来关系仍旧充满变数。接下来的喀山金砖国家峰会,很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起点,如果莫迪和习近平能够借此机会进行直接对话,那么中印关系或许会迎来一个更加稳定的时期。然而,历史告诉我们,国际事务中没有永恒的朋友,也没有永恒的敌人。一方面,印度显然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和解来摆脱在国际政治中的孤立状态;另一方面,也需要时刻警惕因为战略误判而导致的新的摩擦。那么,这次和解是否意味着印度和中国将携手走向双赢呢?理论上说,这种可能性存在。中印两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,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互补的产业结构。如果能够建立更为深厚的经济联系和政治互信,便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形成扭转局势的合力。